徐正源和蓉城的“拉锯战”,真是看得球迷心累!
这几天,关于徐正源和成都蓉城俱乐部矛盾的新闻又闹得沸沸扬扬。苗原在社媒上直言,这事儿一出,让他瞬间想起了当年的崔康熙和泰山。简单点说,就是俱乐部摆出一种“不给你引援、只放队里现有人才,看你扛不扛得住”的态度。确实,隔着屏幕都能闻到那股火药味,棋逢对手、将遇良才啊!

“节衣缩食”与彻底切割,这是问题的核心
先说说蓉城这边,大家都知道,近几年俱乐部的投入可一点不算小。这不,刚打进亚冠,成都市的球迷可开心了,但你别看“西南王”风光无限,台下可捉襟见肘了。金主和赞助商的日子也不好过,谁还能一直豪掷千金呢?说白了,如今的蓉城是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,亏钱的日子总得有个头。所以要想继续维持中超前三的水平,开源节流是必走之路。
徐正源当然不傻,人家这两年带队有功劳在先,球队也确实进了亚冠,没点底气都说不过去!要钱、要人、要资源,这些提出要求哪有错?问题出在了俱乐部的“新政策”。一直以来,徐正源和一些外援跟一个公司绑得很紧,而那公司如今深陷问题,甚至还涉及了案件。新领导班子的态度相当明确:过去的事儿别带过来,包袱一概不认,投钱可以,但得干净、清晰,谁敢多扛一天风险?一句话:别背锅,也别连累到自己。可能老徐觉得不服,但俱乐部的新方向从头到尾也没掩饰过。
从“老翻译”到新经纪人,信号越来越明
“老翻译”的离开其实已经是风向标;这段时间,俱乐部换了跟新经纪人合作,这正儿八经摆明态度:不再走过去那条路了。要说这事儿像不像崔康熙在泰山的遭遇?那还真有得一拼。泰山当时也是这种操作:不给老崔想要的引援,只放人,用时间去“熬”他,最终给“磨”走了。再看看蓉城现在这股劲儿,徐正源应该是心里门儿清了。
这个时候俱乐部想着降成本,“老徐”那边却偏偏还提待遇、奖金、引援权的要求,这矛盾能不冒火花?“要啥自行车?”可能是俱乐部目前最真实的想法。落到最后,俱乐部是铁了心要切割,“不给条件,咱慢慢磨”,这个局势真是没跑了。
球迷何去何从?支持谁其实并不难选
苗原坦言,他这一回会更多站在成都俱乐部这边。从球迷视角看,他说的其实有点道理。毕竟目前的蓉城管理层和员工几经换血后,风格上确实更贴合“效率+廉洁”的路线了。本土化的领导层加上一些高学历的职业管理人才,未来至少在管理上能比过去更规范一些。虽然可能在足球具体事务上还有些不成熟,但总算摆脱了过去那种让人头大的“业余习气”。即便不再疯狂砸钱,起码维持中超中游水平的投入还是有保障的。
分手很现实,规则就是底线

说回徐正源这头,既然俱乐部不想拖包袱,“分手”就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。现在比的无非是执行细节够不够专业、流程有没有bug。按法律合同来走,“和平分手”是最优解吧,公开撕破脸对谁都不是好事。参考当年泰山的做法,这次蓉城关键在于动作得稳准狠,让彼此都留下一点体面,也别让球迷过于寒心。最近这场“渐行渐远”的“battle”,估计还得持续一阵,大家就继续按F5刷新吧,谁让饭桌上的话题就靠这些来打发日子呢?